关于高考作文汇编7篇
在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,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,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。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8篇,欢迎大家分享。
高考作文 篇1有才之人正如那面镜子,高贵而受人喜爱;但若不接受旁人的批评、意见,不愿在旁人的挑错中完善自我,便会如那蒙尘的镜子一般,渐渐失去光彩。唯有接受擦拭,镜子方能闪亮;唯有接受指摘,才华才能放出耀眼的光彩。
必须承认,批评、意见正如“黑黢黢的抹布”,平凡,甚至丑陋,看了难免让人心里不舒服。但正是这块“抹布”擦亮了我们的眼睛,让我们认清事实,看到缺陷,发展自我,走向成功。
盛世唐朝,大国气象,离不开英明之君主。从唐太宗“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”到武则天面对骆宾王《讨武檄文》的宽容与肯定,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共有的明主特质——肯纳谏,善改正。即便唐太宗因魏征毫无顾忌的指摘几度恼火,却最终接受了所有批评,不断修正自己的治理方略,遂得“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”的贞观之治。
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君主,包容开放之风才吹遍了整个大唐。帝王本是天下独尊,却甘愿俯下身去通过臣子的谏言改正自身不足,这样的气度非但不会降低他们的地位,反而使其帝王之形象更为高大,亦使唐朝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。
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,曹禺一直留着。“我不喜欢你后来的作品,一部也不喜欢。你丢了你的通灵宝玉。”这样令人难堪的言辞却被曹禺奉为至宝,敬为警钟。一个优秀的剧作家何尝不是一面反映人世百态的镜子?如果不是黄永玉的批评,曹禺大概很难看出自身镜面上的那一粒灰尘——他的作品有重政治,轻创作的倾向。一记闷棍打醒了在创作之路上偏离了初衷的曹禺,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;然而更值得我们留意的,是曹禺对待批评的态度:不回避,不狡辩,不遮掩,坦然接受,修正自我。所以,《雷雨》才没有成为惊艳一时的绝唱,曹禺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依然是那个时代难以超越的“闪亮”。
藏起“抹布”,你获得的只不过是眼前一时的“清净”,埋下的却是可以日积月累的隐患。原本雄踞冀北的袁绍拒绝谋士田丰的意见,只凭一时意气发动官渡之战,大败而归;此后为了文过饰非,他甚至杀了田丰,以拙劣的方式藏起了“抹布”,对自身问题视而不见。有这样刚愎自用、油盐不进的性格,袁绍最终为曹操所灭也就不足为奇了。真正的乱世枭雄,皆礼贤下士,从善如流,在看似“丑陋”的指责中不断强大自我,方成大业。
面对抹布的擦拭,镜子非但不应该将其藏起来,反而应该主动迎上前去,借助抹布的力量让自己更为光洁;面对批评意见,我们亦应坦然迎上前去,用积极的态度除去自身弊病,成就“闪亮”。
身是菩提,心如明镜,时时拂拭,勿惹尘埃!
高考作文 篇2一、自信上考场
自信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,相信自己就不会怯场,不怯场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,潜在的能力得以充分地调动。
二、按时写作文
150分钟的语文测试时间,应该留出60-70分钟的时间作文。时间充足,心中不慌,文思才会泉涌;否则仓促成文,难免丢三落四。
三、细心审题目
命题作文,审题时一定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,并进一步展开合理的联想,才能真正把握题目的实质。材料和话题作文,要弄清楚在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中,命题者所提供材料的不同作用。在材料作文中,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,又是归宿点。考生一定要读懂题干,做点分析,明确主旨,再去下笔,确保万无一失。
四、精心选文体
高考(课程)作文一般不限文体,这给了考生很大的选择文体的自由,考生应该掌握文体选择的基本原则:一是采用该话题更适宜的文体写作;二是采用考生本人更擅长的文体作文。自己擅长,行文才会得心应手、游刃有余。
五、心中有模式
考生心中要有文章的基本结构式:议论文,破题开篇+分析论证+结题收篇;供料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式:引材开篇+析材明理+联材写事+点材收篇;写事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式:事件发生(清楚明白)+事件发展(生动曲折)+事件结局(含蓄启迪);写人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式:契入(用外貌、语言、环境、细节入题)+铺垫(简述几个事件)+高潮(详叙典型事件)+点化(用点睛的议论或抒情句收束)等等,上述结构式不是一成不变的,可以演绎出许多的变式来。
六、巧思出新意
为体现可写性的命题原则,高考的作文不管是命题作文,还是话题作文大多都是宽泛的。例如《责任》这样的题目,范围太宽,无从下笔,这样的题目就要去窄作。所谓窄作,就是对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修饰、限制,然后再针对被限制后的某个侧面扩大其内涵。若从我们当代青年的责任这个角度去写,可能就容易多了。
七、素材书中找
要写好一篇考场作文,除了掌握写作模式,还要有写作素材。当你在考场上因缺少素材而抱笔时,可别忘了你学过的语文课本!那里有你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的素材。
八、主旨要明确
高考作文主旨不要过于含蓄。由于时间的限制,阅卷老师不会慢慢地斟字酌句,所以如果写记叙文,不管叙事多么生动,也要在行文中适当地用一两句抒情或议论语句点明文章主旨,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;议论文力求事例简洁新鲜,说理充分,紧扣主旨。文章要实实在在,不要过于另类,在明示主旨的基础上,张扬个性。
九、首尾亮起来
开篇立论的好彩头,在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,是高考作文赢得高分的关键。而结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,同样是拿分的一大重点。
开头结尾都要精彩,开头和结尾的写作大有讲究。
一般来说,文章开头力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。简,就是开篇语言简洁,直奔主题,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;美,就是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,或文采斐然,或意境深远,或情趣盎然,那么,必会打动阅卷教师的心;哲理,是一种深度,一种高度,如果都做到了,那效果肯定错不了。
高考作文由于受时间和字数的限制,开头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:或落笔入题,说明写作缘由;或开宗明义,揭示全文主题;或言归正传,快速开讲故事;或单刀直入,挑明论敌谬说。也可以采用形象化的写法:或描写环境,以引出人物;或抒发感情,以渲染气氛;或先叙故事,以引出深刻道理;或借诗词谣谚,以为叙事的开端。好的开头,新颖生动,引人入胜。
结尾的方法也很多:总结全文,以揭示主旨;展示未来,以鼓舞斗志;抒发情怀,以增强文章感染力;造语含蓄,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。
十、行文如流水
在语言运用上,除平时要求外,还应特别注意要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段,如比喻形象、对偶华美、排比蓄势、对照鲜明、反复强调、设问抑扬、反语讽刺、暗示等等。此外,长句短句错综搭配,雅句俗语相得益彰,也可使文章生色。
……此处隐藏7546个字……《送侯权秀才序》的文章,以和侯权秀才同在一个叫“宣城”的地方考上进士为由头,套了一番近乎,惺惺相惜,以叙同窗之情:“贞元十五年初,予始举进士。与侯生俱为宣城守所贡,明年春,予中春官第。”只是,这个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,到了其曾祖父时,又迁居下(即今天的陕西渭南)。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(今河南巩义)县令,与河南新郑县令交好,见新郑山川秀美,民风淳朴,便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。
白居易原籍是山西太原,曾寄居河南下邽、巩县、新郑、洛阳,但白居易没有选择在这几个地方参加“高考”,而是通过私人关系,在大哥幼文和叔父季康引介下来到宣城,拜见了宣城观察使崔衍,走了后门,当年秋天参加了宣城州试,被选为应贡进士。
到这里,不难看出,白居易“冒籍”了。最为有趣的是,这竟然是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一次“高考移民”事件。
古代科举并非高考
很多人将高考比为古代的“科举”,民间乃至媒体也将各地各中学高考的第一名誉为“文科状元”“理科状元”,既不伦,也不类。科举不是考学,而是考官,是古代国家的文官考试,更类似今天的公务员考试,而不是高考。
自隋唐以来,科举考试的科目、内容、形式等,历代有所不同,所同者,考试面前人人平等。此前朝廷选官,实行“九品中正制”,各地负责考察发现人才的“中正官”,将本地人才分为九个品级,向朝廷推荐,朝廷量才录用。这种选官制度,貌似很全面很客观,但在重门第讲关系的中国,只要是地方推荐,就会逐渐演变为家族势力的较量,形成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”的格局。科举这一制度创新,打破了这一格局,为平民子弟进入主流社会提供了机会,古谚有云: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。”虽然夸张,却非虚语。《儒林外史》中有个广东穷秀才范进,住茅草房,吃了上顿愁下顿,却通过科举考试,而举人而进士,最后做了朝廷高官。范进是被小说讽刺挖苦的人物,呆头呆脑,不学无术,完全是凭“狗屎运”考上的;但从另一角度说,范进没有富爸爸官爸爸,也没找关系通关节勾兑考官,而是自己考上的。现实生活中,更多如范进那样贫困低贱却有真才实学的平民子弟,正是通过科举考试,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所以,尽管科举制度弊端丛生,但从隋唐至明清,历经千余年而不能废。明太祖和清康熙,鉴于一考定终身选拔的人才有不少是“高分低能”者,曾一度中止科举考试,但旋即恢复。这不是古代中国人因循守旧,不思变革,而是实在找不出比考试更公正的方法。
科举是国家大典,以明清两朝为例,三年一考,考试分三级:第一级,省级,分省考试,叫“乡试”,录取的叫“举人”,第一名叫“解元”;第二级,部级,全国统考,叫“会试”,录取的叫“贡士”,第一名叫“会元”;第三级,国家级,皇帝亲自主考,叫“殿试”,录取的叫“进士”,第一名叫“状元”。麻将游戏中的“三元会”,牌中极品,可遇而不可求,就来自科举考试的名目:解元、会元、状元,“三连冠”。科举考试连中“三元”,更是珍稀动物,明朝仅两人,清朝仅三人。
举人和进士都不是官,古人叫“功名”,今人叫“文凭”,不仅是做官的资格,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。晚清留洋的“海归派”,无论学什么专业,必须通过“学部”的分科考试,获得“工科进士”、“法学进士”、“医学举人”、“农学举人”等资格,才能在国家部门任职。今人也许觉得好笑,其实这只是名词翻译问题。假设最早就将洋学位doctor译为“进士”,master译为“举人”,现在也就习以为常了。
有些读书人生性恬淡,家境富足,不想做官,但也非要考个举人文凭进士学位。据钱泳《履园丛话》记载,道光年间,有个103岁的广东老大爷,都快考成“烈士”了,还去参加乡试。皇帝听说,破格授予他“钦赐举人”。老大爷不服老,又去参加全国会试,把北京城轰动了,全城人扶老携幼,争相目睹这位科举史上“最牛考生”的风采。皇帝特地授予他“精神鼓励奖”,“钦赐国子司业”,也就是“太学荣誉副校长”,当时传为美谈。
为什么古代读书人这么迷恋科举,迷恋举人进士学位?看看今天公务员考试之火爆,公务员争戴硕士帽博士帽之蔚然成风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高考作文 篇6娟子上学前,最喜欢戴着眼镜,笑眯眯地看老师。她总是托着下巴想自己将来的老师,会不会是这样?想啊!忽然自己就坐进了教室,一个戴眼镜的老师对着自己笑,娟子也笑了,忽然一切又不见了,娟子揉揉眼,哦!原来是个梦。
又一年的夏天,娟子扎着羊角辫,背着小书包上学了。娟子发现讲台上的老师戴着眼镜笑眯眯的,娟子好高兴啊!她好喜欢这位李老师,李老师笑起来像妈妈,声音好听极了。李老师也喜欢活泼、可爱又聪明的孩子。
一天,李老师讲《月亮》这一课,她轻轻念着:“弯弯的月亮小小小的船,我在小小的船里坐......”念完后,李老师问:“同学们,你们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?”
“像小船。”“对!这位同学说得对极了!”
“像镰刀。”“弯弯的月亮最像镰刀了。丽丽说得真好。娟子,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?”
“老师!弯弯的月亮像外婆院里结的豆角。”娟子认真地说。
“哄!”教室里响起了笑声。李老气得脸发白。“娟子,不许说月亮像豆角,听见了吗?”娟子低下头,她好委屈,她明明看见弯弯的月亮像豆角,为什么老师会生气还不许说?她好不服气:弯月亮就是像豆角,就像!就像!
二十后,娟子也成为一名老师,她总忘不了那豆角月亮。她讲《月亮》那一课时,也问道:“同学们,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?”有的说像镰刀,有的说像小船,有一位叫李佳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说像豆角。娟子好啊!娟子说:“李佳同学说得正确,弯弯的月亮是很像豆角的。同学们!弯弯的月亮像什么?答案是丰富多采的。不能只拘泥地说别人说过的,要说出自己的想法,新的想法。”
又二十年过去了,娟子老师仍不改初衷,仍教育着孩子们“豆角月亮”,她不断地鼓励孩子说自己的话,说别人没说过的话。有一天,娟子老师收到一封信,信是一位叫李佳的作家写来的。信里写着:娟子老师,我是您的学生,谢谢您没有扼杀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和想像力,谢谢您的“豆角月亮”。
高考作文 篇7高考题目:
1.要能准确表达主旨
2.题目要恰切醒目
3.题目要富有文采
考场上如何才能快速拟题:
1.迅速圈定材料的主旨
2.适当联想
3.确定题目(最好在脑子理想好3个题目用最佳的)
如何对命题作文审题:
1.确定内容范围
2.确定体裁
3.确定写作重点
命题作文的题目不能改,如果要发挥,也只能家副标题,命题作文特别强调的立意
一.开头结尾要讲究技巧
1.开头技巧:开门见山;短小精悍;引人入胜
2.结尾技巧:启迪人心的结尾;诗情画意的结尾;促膝谈心的结尾;感悟升华的结尾;照应开头的结尾;令人回味的结尾
二。如何让自己的闪烁出理性的光彩
1.滴水生辉内容深刻
2.纵横开掘
3.比中选优主题求深刻